民宿行业“触底反弹”

我国的民宿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房屋的业主对房屋进行简单装修后对外出租,收取床位费。彼时,民宿的主要业态为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形式,主要是为了缓解某些地区旅游住宿难的问题。因此,民宿行业发展缓慢,房间数量较少,而且从业人员素质也不高。 后来,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的浪潮来袭,人们对个性化旅游及特色住宿的需求逐渐增强,进而推动民宿的需求持续上升,行业内逐渐出现一些“二房东”,他们同时拿下多套房子,装修后对外出租。 2015年左右,民宿行业进入爆发期,大量创业者涌入,这也把民宿的准入门槛降到了最低。“当时可能十几、二十万就能开一间民宿。”刘伟称。 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民宿品牌参差不齐,这些民宿主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疫情期间,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这类玩家。 比如云南大理古城内,有些早期的客栈同质化较为严重。这些民宿主的生存就比较艰难。疫情期间大量的业主都在转让,或者直接转行。 一方面,不专业的玩家退出,另一方面,留下来的玩家已经处于快速恢复,甚至快速扩张的阶段。 退出的从业者们正在大量转让民宿,有些民宿从业者则开始“抄底”,趁机拿下低价的房源,扩大经营规模。疫情,不仅加速了民宿行业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