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沙漠翻高山下峡谷,“植物猎人”为保护植物而“痴”_中国网

戈壁中的沙地紫罗兰,只在夜间散发香气,吸引白天怕热不敢出来的昆虫,进而授粉繁衍后代;高山上的雪莲花,苞叶在夜间闭合,里面的温度高于外界,成为昆虫的“旅馆”,作为回报,昆虫为它传粉;草原中的针茅,外稃扭转的芒遇水后通过机械作用,如拧螺丝一般将果实牢牢扎入土壤…… 尽管植物们各有自己的生存本领,但在植物猎人杨宗宗看来,这些植物不会说话,不能移动,容易被牛羊吃掉,会被当作野菜端上餐桌,是地球生物链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是大熊猫也不是金丝猴,很少有人在意他们,但一株不起眼的植物,或许关乎两百种以上物种的生存。所以,我们有责任呼吁更多人了解并保护植物。”说起逐渐消失的植物时,他攥着手,眼神和语气充满了悲天悯人。 进沙漠翻高山“狩猎”植物 植物猎人活跃于18世纪的欧洲,一些探险者上高原、下峡谷、渡险滩、涉泥地,将珍稀植物引入异域他乡,对珍稀植物的发现和品种驯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7岁的杨宗宗就像追寻猎物的猎人一样,哪里有花开,他就奔赴哪里。“植物猎人捕捉植物的足迹,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而非占有。”杨宗宗说。 为了找一种因滥挖贩卖而几乎灭绝的阜康阿魏,杨宗宗和同伴们在同一个地方寻觅了好几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