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反复无常 中国经济难迎曙光
近日来,中国政府发出放松新冠清零政策的信号,这些限制措施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然而,专家表示,随着新冠病例再次上升,国内外商界对中国开放的决心存疑,中国的经济前景继续面临不确定性。 目前中国正遭遇范围更广的一波感染潮,从南到北多个省市面临新增病例数同时爆发的局面。据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周日(10月20日)全国报告了26824例新增病例。 过去几天激增的病例使得地方政府加强封锁。中国首都北京周末共报告三例死亡病例。北京市政府已经要求外地进京人员抵京后,连续三天核酸检测呈阴性才能离开各自的住所。 河北省最大城市石家庄从周一开始实施为期五天的封锁,而就在几天前,该地成为中国首批大幅放宽新冠防疫规定的城市之一;南方的广州市白云区也在周一宣布封区五天。 最新的一波疫情可能使中国更难摆脱其近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中国政府在11月11日宣布放松一些疫情管控措施的“二十条“,被外界视为中国将走出新冠清零措施的信号,当时市场信心受到一定鼓舞。 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地缘经济中心副主任尼尔斯·格雷厄姆(Niels Graham)表示,随着新冠病例的攀升和地方重拾管控封锁,中国国内外企业感到巨大的不确定性。 格雷厄姆告诉美国之音:“我们在这个周末确实看到了一种转变,我们看到企业所相信的和实际发生的之间的差距,或者北京所暗示的和地方政府实际所做的之间的差距。” 开放前景存疑 专家表示,虽然中国政府宣布的新措施可能指向重新开放,但难点在于如何在防止新冠疫情的严重爆发和不施加过度限制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当局敦促地方避免“不负责任地放松”新冠清零措施,暗指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在“二十条”颁布后急于放弃检测要求,造成病例急剧上升。 中国卫健委发言人米锋在11月18日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并称“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 同时,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正在为最终的重新开放做准备。在上述同场发布会上,中国官员要求加强方舱医院建设,并提升医疗卫生系统处理新冠危重病人的能力,表明中国正在为未来更严重的感染潮做准备。 中国国务院周一还下发了四份文件,对核酸检测和风险区划分等方面做出详细要求,其中规定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哈夫鲍尔(Gary Hufbauer)表示,商界欢迎任何解封的信号,但对经济的实际推动还要看政策的落实程度。 哈夫鲍尔说:“现在的问题是实施:有多少封锁将被解除,在哪些地方?” 代表200多家在华经营美国企业的游说组织“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对中国最新的放松政策表示欢迎,称在华美企的经营受到新冠清零政策的严重干扰。 该组织发言人道格·巴里(Doug Barry)告诉美国之音:“成员们希望当地的情况将得到改善,包括在中国境内更自由的旅行和更少的破坏性封锁。消费者需求需要提高,以帮助为中国市场生产商品的美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