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介民:“以商业模式做统战”是中国对外施展影响力的共通策略
长期研究中国影响力、并在2009年首度提出“中国因素”概念的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所研究员吴介民,最近出版一本编辑新书《锐实力制造机》,论述中国对外施展影响力具有“以商业模式做统战”的策略共通性,意即以海外华侨社群作为切入点,建立起第一层在地协力网络,组织亲中势力并给予经济利益,进而运用政治代理人去影响当地政府决策。 他表示,台湾虽然对“中国因素”已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力,但中国影响力也会“再进化”,台湾与世界民主国家必需做出万全准备以正面对抗中共的渗透。 美国智库国家民主基金会在2017年底提出了“锐实力”的概念,一时成为分析中俄等国影响力操作的主流。相对于军事上的“硬实力”和文化层面的“软实力”,“锐实力”指的是针对特定国家发动分化、渗透,以利刃般的手法达到在境外压制言论、扩张势力,以及操控意识形态等目的。 吴介民表示,事实上,台湾和香港早在“锐实力”一词出现之前,就已经深受中国渗透与侵扰,不同的是,台港和世界其他国家有一个根本的差异,就是中国对其他国家并不宣称拥有主权,即使南海主权争议的本质也和中国对台宣称拥有主权不同,所以中国对台港地区的影响力操作更是肆无忌惮。然而,中国对外施展影响力的操作方式却具有共通性,吴介民将之界定为“以商业模式做统战”的策略。 三种模式五个领域 他表示,该策略的实施包括三种操作模式,意即外部强制、内部渗透与侵蚀边界,以及五个议题领域(选举、媒体、观光旅游、宗教和影视娱乐业)的控制机制。台湾与香港就像是“矿坑里的金丝雀”(侦测危险气体,具有早期预警的意味),向世界预警着中国各种干涉的剧码,台港个案既可供给世界作为借鉴,也可帮助世界解析中国影响力在全球的运作。 吴介民以台湾为例指出,所谓外部强制力包括军事恫吓、外交阻挠,或是象征主权作战,目的都是要否认台湾的国家条件。前段时间,北京要求跨国企业,从旅馆、时尚品牌到航空公司等都要更改其网站上提及台湾的方式,要求它们在国家选单中不能列入台湾,几乎所有的公司都照办了,这说明最新一轮以施压私有企业作为象征主权作战的武器非常有效。而这类型的控制通常需要第三方合作,许多人出于利害盘算选择了对中国叩头。 吴介民说,中国第二种操作模式是内部渗透,通过跨海峡政商网络在台湾扶植中共的协力者,再透过在地镶嵌的协力代理人来达成其政治目标。此时,“以商业模式做统战”仍是主轴,政治人物、巨商富贾甚至佛教大师都前往北京朝圣,演艺圈、地方党政机构和宫庙头人也纷纷踏上前往中国的淘金旅程。这些知名人士成为中国游说团体的常备军,为“中国机会”摇旗呐喊。 第三种模式是侵蚀边界。吴介民说,比如中共机舰近来时常跨越海峡中线,虽然海峡中线不具国际法效力,但它一直是台湾实质上的防卫线,但现在被侵蚀了;又如认同边界,中共利用影视明星去表达“我是中国人、我为祖国祝福”,并对支持台湾的影视歌星猎巫;另有一种是侵蚀法律边界,将台湾在海外涉嫌电信诈骗的嫌犯移送到中国审判,这就是侵蚀台湾的法律管辖权等。 以商业模式做统战 吴介民表示,中国影响力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北京在台湾的势力范围从经济、社会、到政治几乎无孔不入,选举成了北京透过经济杠杆发挥影响力的场域之一。 他强调,2000年是一个转捩点,中共改变1996年通过导弹试射的硬手段,在台湾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攀升下,改用两岸绵密经贸关系背后的人脉关系,建构“跨海峡政商网络”,再利用这个网络切入台湾内部,培植“在地协力者”。当年北京与台湾在地协力者共同创出的“九二共识”一词,成为之后台商和政治人物获得中共认可和给予特殊待遇的通关密语。 “但中共真正利用‘以商业模式做统战’所能找到最早直接介入台湾选举的个案是在2004年。”吴介民说。 他表示,2004 年总统选举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接见各地台商协会会长,表示“大陆不支持台独的立场”,试图影响台商不要支持“台独”候选人。 当时,还有多个台商协会在中国组织“选举对策事务所”,为蓝营候选人拉票;并有台商协会干部组织“两岸爱与和平返乡行动”,协助购买打折团体机票。 吴介民说,到了2012年总统选举时,中共利用几十个在两岸具有经济利益的知名大台商挺“九二共识”,根据他中国因素模型的量化调查研究,发现“九二共识”确实影响了一部分的台湾经济选民,让他们决定把票投给马英九。 吴介民说:“2012年那一次台湾的总统大选,中国利用台商大规模地在选前一个月鼓吹九二共识,对北京来说非常成功地影响力操作,那是最有名的个案。” 海外华侨社群作为接触点 吴介民表示,中国对其他国家施展影响力的手法也是如出一辙,澳大利亚就是一个例子。澳大利亚过去十多年在出口贸易上,包括农产品与矿产等,都非常单方面地依赖中国市场,高等教育也是,“这个依赖让北京获得了经济抵制的杠杆,并试图影响澳大利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