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香港夜繽紛」政府feel good 民間 feel nothing?

政府推出「香港夜繽紛」旅遊活動,用補貼形式、減價形式來招攬客人。其實短期能否產生作用?招攬什麼客人來?這些客人會否到訪一次就不會再來?一些旅遊業界人士說︰本地市場和旅遊市場應該分開,但這種說法其實是落伍和錯誤的,因為目前香港面對的競爭,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沒有local(本地)或者tourist(旅客)之區分。 日本國家旅遊局最近公布的旅遊業數字,今年6月份日本入境的外國旅客數字,達207.33萬人次,其中東南亞與歐美旅客大幅飆升,尤其東南亞地區,來自新加坡、菲律賓、越南的遊客漲幅都達到120%。旅客到訪過日本一次,必然會再去,去日本不是one night stand式的到訪。 訪日成遊客長期習慣,香港為何做不到? 到訪日本變成遊客的一個長期習慣,因為日本有一套整全的城市規劃、文化和文旅發展,以及整個社會抱着開放態度。日本不是一個豪宅高地價高租金「地產主導」的社會,是一個「工業科技主導」以及「產業主導」的社會,地產是一個配合角色。所以日本人有不同類型的產業經濟。尤其在九十年代地產泡沫經濟爆破之後,日本人更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投資和建設在不同商業文化空間,投資在文創項目。反觀香港,香港基本上只投資在大型交通基建,至於文化基建空間和旅遊基建則欠奉。東京有過千個文創演藝場地。香港的西九文化區就貨不對版,十五年間只起好4個場館。 財政司司長宣布的「香港夜繽紛」,可說是一個「政府feel so good,市民feel so nothing」 的活動。公布內容包括表演、文創活動、小賣攤位、舞火龍、無人機表演、煙花匯演、延長博物館開放時間、轉播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等,根本不能夠解決問題。大家可以留在家中看英超,為什麼要跑到商場看呢?市民每天都經過商場,商場有什麼特色留着客人?又沒有什麼具特色的酒吧。大家到東京看看,橫街的爵士樂酒吧,裝潢特別的小酒吧、Karaoke、跳舞的Club,甚至社交舞也有,而香港基本上是一張白卷。 政府保育的那幾座中環古蹟︰大館、PMQ、中環街市等,大館基本上是高消費場所,吃一頓飯沒有一千元不能結帳。如果你到東京,有很多選擇,由最平、中價、高價、以至超級高價,都可以滿足食客要求。所以到日本的旅客不只是高消費型,也有中低消費、背包客、旅行團、一家大小,什麼類型都有。 有人會到日本行山,喜歡那種寧靜和環境。香港其實也有山旅的條件,有很多郊野公園和營地。若果推動郊野露營體驗是可行的,可在麥理浩徑、衛奕信徑、鳳凰徑建一些民宿。但因為香港政府的政策問題,根本沒有可能應付食環署和各種各樣規條。還有消防處,目的就是製造更多關卡和難題,讓什麼也做不成。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負責旅館發牌,為什麼不是由文體旅局負責? 政策不改變,香港真能重回國際舞台? 其實香港有很多奇怪的例子,例如食物車,淘寶造價一部約兩萬元,政府卻要100多萬元,就是因為政府用食物工廠的條例去規管,要符合條例便令成本增加。現在香港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條例過份落後,有些官員說需要「依法治港」,若果這「法」不合時宜,是否要修訂?但似乎沒有修訂法例的時間表,政策又不改變。於是乎就像這次夜市活動,只有政府feel so good。 單單那個「香港夜繽紛」活動啟動禮已經十分搞笑。有成雙成對的獅子才合理,卻只得一隻獅子表演,而且那隻獅顏色是白色,被人質疑是辦喪事用的「白獅」,適逢啟動禮當晚是農曆七月,盂蘭節的最後一天,引來市民熱議不吉利。雖然財政司副司長解釋那頭是「螢光獅子」,不過在媒體上已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而且應該是舞龍而不是舞獅,不過,香港品牌的飛龍標誌也不吉利,飛龍標誌由2001年開始使用至今,香港一直往下沉。政府不去處理香港形象問題,又怎能Rebrand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