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贸易战:历史与现实
自从有了不同的政府以来,贸易政策便一直是争议焦点。 在现代,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减少国际贸易壁垒–如关税或出口限制–有助于各方获益。然而,各国政府往往需要在扩大贸易和保护国内产业之间进行政治权衡。 当这种冲突出现时,一国实施的贸易壁垒可能会引发贸易伙伴采取反制措施,从而形成你来我往的升级行动,这就是所谓的贸易战。 在冷战及其后的岁月里,美国常被视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并在1995年主导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然而,与许多国家一样,美国也曾在历史上多次发动贸易战,包括在当代和更早的时期。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1930年)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后,由共和党占主导的国会试图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来保护受重创的美国农场主,使其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 经济学家和商界领袖反对这一做法,指出当时美国已保持着贸易顺差,即出口大于进口。然而,该法案仍于1930年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总统签署生效,对近2000类进口商品征收超过50%以上的关税–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之一。 该法案的通过立即引发了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应,其中10个国家采取了报复性的措施。法国对美国制造的汽车征收高额税费,加拿大提高了对多种美国产品的关税,同时降低了英国产品的关税。意大利和瑞士等国甚至出现抵制美国产品的呼声。 在这些报复措施与经济大萧条的双重影响下,美国出口在随后的几年内减少了66%。 最终,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总统于1934年废除了这一关税,并以与各国直接谈判的双边贸易协议取而代之。《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自此被视为有害的“以邻为壑”贸易政策的典型案例。 美日半导体与制造业冲突(198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得到了美国的防卫保障,同时,美国鼓励日本的工业和经济发展,以抗衡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 然而,这一战略过于成功了。在保护主义经济政策和有利于日本的美元汇率支持下,日本成为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高端制造业出口的强国。到1980年代中期,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已超过400亿美元,占其总贸易逆差的近三分之一,这引发了美国对日本经济主导地位的担忧。 美国曾尝试通过多种外交手段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由于日本依赖美国提供国防保护,它同意对其汽车和钢铁出口实行自愿配额,尽管美国同时对日本半导体产品征收关税。 与此同时,1985年在纽约市广场饭店(Plaza Hotel)签署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旨在通过让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来提高美国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