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共一号文件发布:粮食安全为核心,农村改革隐现政治风向

中国政府近日发布202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显示“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农民)仍然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议题。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文件大幅减少了对“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的表述,引发外界对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党内权威可能受挑战的猜测。 2月23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2025年中共中央首份正式文件。文件指出,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需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 六大方面 30条措施 2025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包含6大方面、30条措施。六大方面分别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等。 中国媒体对此各有不同解读。中国官方的新华社评论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因此做好“三农”工作的意义格外重大。评论还说,“三农”要靠“三增”,而“三增”必须要靠改革,改革 “主线”是要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底线”是不能把耕地改少了,和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并且要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两条“红线”。 中共党报《人民日报》25日表示,今年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决不能因为粮食价格一时低迷,就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了。” 《观察者网》26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独立成章,明确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夕,指示“三农”工作“三增”的呼应。 确保粮食安全为首要任务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中心主任陈建甫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延续过去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但相较于往年更加简明,透过“两个持续”与“四大着力”的框架,明确了中央今年的工作重点仍以粮食安全为主要任务,并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升级。 他指出,“着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显示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这与当前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有关。鼓励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显示出对进口依赖问题的忧虑。 其次,“着力强化农业农村科技装备支撑”,显示中央希望透过智慧农业、数字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但基层农民的技术接受度与资源可及性仍是一大挑战。“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表明中央仍希望引入市场机制与外资,但如何保护农民利益仍待观察。 但他提醒:“我们在看中共中央的文件的时候必须了解,有些没有写上去的,或是隐约写上去,才是目前中共关键的一个焦点,譬如说这里面有提到的防止规模性的返贫的挑战。” 他还说:“那另外一个就是很明显的,这里面要加强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其实反过来就是整个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仍然是比较不够的,譬如说在养老、医疗跟教育方面,城市、乡村之间还是很大的落差。” 习近平的党内权威受挑战?“党领导三农”内容缩水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2024年的一号文件中有专门章节讨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2025年文件仅剩一句话提及该议题,引发外界猜测。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副教授游智伟认为,这一调整可能与习近平近期在党内权力受挑战的传闻有关。 “往好一点的方面想,也许是中共内部的权力斗争赋予专业人员在政策过程中更大的权力,以意识形态挂帅的比例或可能性降低。而更实际的可能性也许是习近平的领导地位确实受到影响,因而在这类议题中,习近平的干预程度下降。”游智伟分析道。 此外,今年文件新增“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条款,要求加强生猪产能监测、推动肉牛和奶牛产业纾困,并提及稳定畜牧业基础产能。 “这让我想到中国大陆是否存在粮食危机?或者是民众的饮食出现严重偏颇,鲜少摄取蔬菜或水果?但我个人比较偏向前者。”游智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