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4年度统计公报显示贫富分化加剧 “国退民亦退”

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将为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3月5日开幕的中国全国人大上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提供依据。尽管外界长期质疑中国官方数据的真实性,但即便依照中国政府自己发布的数据,仍可以看出“国进民退”已成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国退民也退”,且贫富差距加剧,对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构成挑战。 “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增长” 此次公报涵盖农业、工业、贸易、投资、对外经济、消费,到科研、文化旅游、环境资源等12个领域,汇总了中国2024年度的统计数据.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洪敬富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层面分析,这份年度公报以习近平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取代了过去常用的“高速经济增长”用语,也更多在强调“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等习近平政策导向的表述,而淡化了过去公报中较为强调的中国在全球化里开放经济的角色。 他表示,公报也反映出中国政府面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调整策略,特别是在应对特朗普重返白宫带来的不确定性时,进一步强化国内市场的战略地位。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对这份公报的解读是“稳中求进,逐新而上”,表示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站上130万亿元新台阶,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3万亿元大关,“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专家质疑数据灌水:增长目标“精准达标”引疑 然而,外界专家对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旅美时评人唐靖远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长期以来因数据造假和自相矛盾的统计而饱受诟病。 “首先,公报称2024年GDP增长5%,这是刚刚达到了此前习近平提出的目标,不多不少,这种巧合可能就存在人为因素,因为我们看到中共的GDP增长与行业表现明显不符。”唐靖远对美国之音说道。 他进一步表示,在这份年度统计里,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下降1.7%,采矿业利润下降10.0%。此外,失业率高达5.1%,人口减少139万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过去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较高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都明显下降、甚至大幅下降,对经济增长会构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我们很难想像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经济依然能够取得高达5%的增长率。” 他还表示,另一个“猫腻”是官方只说城镇失业率5.1%,却没把广大农村地区的庞大失业人口计算在内。而即便以5.1%计算,报告说农民工总量增长0.7%,外出农民工增长1.2%,应该代表劳动力市场稳定与需求增加,但5.1%的失业率却显示有大量企业在减产裁员甚至倒闭,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并不稳定,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此外,北京大学学者张丹丹的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青年失业率高达46.5%,远超官方数据。在经济增长率下降0.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失业率改善的可能性极低。 “青壮年的失业率是社会经济活动最直接的风向标,如此高企的失业率下,还能维持5%的经济增长,是这份报告最大的疑点之一。”唐靖远说。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洪敬富也表示,如果单纯只依赖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可能会失真,必须要依赖第三方数据,包括世界银行或是国际货币基金,以及中国民间学者专家的分析,甚至结合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报来看才行。比如中国东北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傅鹏在去年年底就曾揭示中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是核心矛盾,新质生产力也救不了中国经济。因此,在今年“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必须要美化数据,来为习近平统治提供正当性。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员王国臣对美国之音表示:“GDP 5%它大概只是符合了北京当局的要求,因为这样的话才能够在2035年到已开发国家的中等水平,可实际的情况可能不是这么乐观。” 不过,尽管如此,中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呈现的数字,还是可以在某种程度折射出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况,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一些预判。 外资撤离、国企支撑难持久 王国臣表示,在“对外经济”的部分,公报显示实际使用外资为人民币8263亿元,较前一年下降27.1%,已经连续两年负成长,如果再去对照中国外汇管理局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OP),将流入减掉流出的净额,可以发现大量的外资从中国大陆内部撤离,但年度公报只统计流入,没有呈现流出,“但如果将这2个官方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就是公报没有说明到的地方”。 他说:“所以换句话说,当外资越来越少留在中国大陆的时候,也就呼应到习近平从去年年底到现在不断强调的不要内卷,因为抢不到那个外国真正进来的,所以他只能去抢其他各省市的外资,所以这种内卷或者诸侯经济,甚至异地执法、远洋捕捞的行为会越来越严重。”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公报指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916亿元,比上年增长3.1%,主要仍以铁公路、电力设备为主。王国臣分析,这增长的3.1%基本上是靠国有企业在支撑,大概占了3%,而民营企业是负成长,外资也是负成长,所以虽然大家在讲“国进民退”,但事实上,国也在退,这也意味中国国有企业虽然不得不撑住整个大局,但是力道也在节节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