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傳】洞庭湖一戰 岳飛八日滅楊么
【岳飛傳】洞庭湖一戰 岳飛八日滅楊么 千古神將岳飛傳(6)作者:柳笛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4月07日訊】外驅金虜,內平匪寇,南宋大英雄岳飛以忠義許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平定楊么的洞庭湖之戰,可說是岳飛軍事生涯中一部驚人的傑作。 當時,右相張浚在岳飛軍中擔任督軍,出戰前,他擔憂地對岳飛說:「不如暫且罷兵,來年再從長計議吧。」在南宋,名字相似的張浚和張俊,既是抗金將領,也同為朝廷大臣,容易讓人混淆。其實,張浚因在苗劉之變中勤王有功,受到高宗重用位至宰相兼樞密使,統領全國軍隊;而張俊是「中興四將」之一,曾是岳飛的長官,後因妒忌岳飛的才能投靠秦檜,參與製造冤案,是謀害岳飛的罪人之一。 面對都督的猶疑,岳飛信心百倍地回答:「請您再等等,不出八日,就可破賊!」[1]究竟是一支什麼樣的叛軍,讓南宋宰相憂心忡忡,岳飛又有怎樣的奇謀,能夠迅速剿滅勁敵? 洞庭巨賊 宋之大患 楊么曾追隨亂賊鍾相父子「起事」,他們其實是一群謀逆之徒。北宋末年,鍾相是名巫師,打著「等貴賤、均貧富」的旗號,迷惑百姓、聚斂財富。高宗任河北兵馬大元帥時,鍾相組織三百民兵「勤王」,很快高宗登基,這支隊伍就變成了鍾相的私人軍隊。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自立為王的鍾相兵敗身死。楊么集結其他首領,建立起三十多座水寨,組建水師數萬人,繼續與宋廷對抗。這群起於亂世的叛賊,窮奢極慾,不僅強據民田,而且以「行法」為名大肆燒殺。最嚴重的是,楊么甚至動了賣國之心。 《宋史》載,投靠偽齊的李成多次與楊么暗通合謀,準備會師。就在忠義之士同仇敵愾、抗金御侮之際,楊么的做法有虧民族大義,成為金兵、偽齊之後的第三大禍患。高宗君臣認為他們「為腹心害,不先去之,無以立國」[2],因而多次發兵或圍剿,或招撫,卻均以失敗告終,四年下來,宋軍陷入束手無策的尷尬局面。 楊么之所以能作惡多年,主要因為占據洞庭湖地利。他採取「陸耕水戰」的策略,春夏時湖水高漲,官軍無法出兵,便耕作田地,休養生息;秋冬水落時,叛軍收割糧食,與官軍在水中周旋。而且,楊么寨中有大約30艘能載千人的巨型戰船和幾百艘輕快小船,在水上作戰時神出鬼沒,幾乎立於不敗之地。 在這種境況下,高宗將平定楊么的艱難任務,鄭重交給了岳家軍。紹興五年四月,岳飛發兵潭州(今湖南長沙),開始擬定作戰方略。岳家軍人來自西北,擅長陸戰,如何克制水軍成為一大考驗。岳飛卻毫不畏懼:「用兵沒有固定的常法,只看怎麼用兵罷了。」[3]況且國難當前,作為大將,岳飛又豈會輕言退縮? 八日為限 妙計無雙 根據楊么作戰的特點,岳飛首先反其道而行之,一改秋冬用兵的慣例。岳家軍通過春夏作戰,打破了叛軍的耕作計劃,從根本上切斷其糧草供應。繼而岳飛調遣軍隊扼守幾處要道,阻其糧道,亂其軍心。 第二,為了避免更多傷亡,採取招降與進攻結合的戰術。楊么失道寡助,岳飛率仁義之師而來,勢必有許多首領甘願歸附。這樣既可以削弱楊么兵力,又能以水師攻水師,大大提高勝算。 當招降的消息傳到叛軍水寨時,便有識時務的首領棄暗投明。有個叫黃佐的敵將,立刻對手下說:「我聽說岳元帥號令如山,不可輕視。如果和他對敵,我們全無活命的可能,不如現在趕快投降。岳元帥待人真誠,一定會善待我。」[4]便立刻率眾赴潭州請降。 果然,岳飛非常器重黃佐,當場保奏他任七品官職,又安撫其部眾,盛情款待他們。席間岳飛撫其背,將平定楊么的第一戰託付於黃佐,並語重心長地說:「你是明事理、知順逆的人,如果能夠殺敵立功,何愁不能封侯?我打算派你回到洞庭湖的叛軍中,遇到能制服的就擒獲他,能勸降的就招降他,如何?」[5] 黃佐作為叛軍首領,有機會將功贖罪,自然心存感激地發誓以死相報。他立即動身,成為岳家軍的先鋒。頭兩個月,岳飛幾乎不用兵,只是賞賜、放歸俘虜,讓他們自由生活,藉此瓦解叛軍士氣。有位當地官員誤以為岳飛玩忽職守,準備上報朝廷。張浚雖不解岳飛用意,卻堅信他的品行,當即阻攔:「岳飛是忠孝之人,用兵深謀遠慮,怎麼能隨便議論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