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金掃描】中國留學生危機 美對華五次立法揭祕
【時事金掃描】中國留學生危機 美對華五次立法揭祕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5月31日訊】大家好,今天是5月30號星期五,歡迎收看「時事金掃描」。我是金然。請訂閲我們的頻道,支持我們,點贊、留言並且轉發推薦。 5月28日,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宣布,將吊銷與中共有聯繫或在關鍵領域(如人工智能、半導體等學科)學習的中國學生簽證。同時對申請來美留學的中國學生進行社交媒體的嚴格審查,美國政府終於明白過來,必須開始保護自己的技術和國家安全,防止中共的處心積慮地滲透! 這讓人不禁想到美國歷史上與華人移民相關的五次立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立法的深遠影響,所謂溫故而知新,看看從中是否能探測未來的走向。 美國對華人移民的態度,從1868年的《蒲安臣條約》到1992年的《中國學生保護法案》,這150年間,既有友好開放,也有冷漠排斥,背後是美國國內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的博弈。今天,美國對中國學生的限制,表面上是為了國家安全,但背後也存在著經濟競爭和意識形態對抗的影子。 説起來,1868年的《蒲安臣條約》是美國與清朝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讓華人可以自由赴美旅行、經商、留學甚至定居,美國也因此獲得了大量廉價勞動力。當時,美國正在修建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華工成為了主力軍。 1865-1869年,超過1.2萬名華工參與了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設,佔勞動力的90%以上。這些華工的付出,讓美國的鐵路網提前10年完成。到了1880年代,美國本地勞工開始抗議華工「搶飯碗」。於是,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禁止華人勞工移民10年。這一政策讓在美華人從1880年的10多萬人下降到1900年的8.9萬人。 接下來是美國針對華人的第三次立法,1908年的《庚子賠款獎學金法案》。美國退還了部分庚子賠款,設立獎學金計劃,資助中國學生赴美學習。1909-1929年,包括後來成為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以及建築學家梁思成。他們回國後,為中國近代的現代化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1914年,梅貽琦通過庚子賠款獎學金,進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習電力工程。他曾在日記中寫道:「初到美國,語言不通,生活艱難,但這裡的知識讓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回國後,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帶領清華成為中國頂尖學府之一。不誇張的說美國的《庚子賠款獎學金法案》等於是促成清華大學建立的重要因素。有意思的是,到了2024年,清華大學畢業生中有超過60%選擇出國深造,而其中一半去了美國。而這些學生中,有不少人後來為中共的科技發展效力,比如華為的5G技術研發團隊中,就有不少清華留美校友。這說明,教育交流可能成為中共滲透美國的工具,2025年5月,一名在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半導體技術的中國學生,被發現與中共軍方有聯繫,其簽證被立即吊銷。 美國與華人有關的第四次立法是1943年的《馬格努森法案》。二戰期間,中國作為美國盟友,排華法案被廢除,華人每年獲得105個移民名額,雖然數量少,但標誌著歧視政策的終結。這一轉變,與國際形勢密切相關,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訪美演講,推動了美國民意轉向。1943年2月,宋美齡訪問美國,在國會發表了長達30分鐘的演講,她說:「中國人民與美國人民共同抗擊法西斯,我們應當成為真正的朋友。」。她的演講感動了無數美國人,當場贏得了15次掌聲,直接促成了《馬格努森法案》的通過。 1943年的廢除排華,是因為戰時需要中國的支持,但這也讓美國在後來的冷戰中付出了代價。許多華人移民後來成為了中共的間接支持者,比如1950年代,一些華裔科學家回國參與了中共的核武器研發,在其中成爲各個項目的主導力量。 今天,國際形勢同樣影響著美國的移民政策。2025年5月,俄烏戰爭仍在持續,美國指責中共國向俄羅斯供應軍工產品,加劇了中美緊張關係,直接影響了中國學生的簽證處境。歷史告訴我們,國際形勢的變化,往往會成為移民政策的風向標。 美國的第五次關於華人的立法更是影響巨大,也最有名,它就是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美國在1992年通過的《中國學生保護法案》。這一法案,讓大約8萬名當時在美國的中國人獲得了美國綠卡,雖然名義上是保護學生,但實際受益者包括了許多和六四事件無關的人。 1990年,一位名叫張偉的中國留學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他和其他在美中國學生一樣,通過電視直播看到了中共對民衆的血腥鎮壓。當時,他的J1簽證即將到期,按照規定,他必須回國服務兩年,但他擔心回國後會因為參與了在美國校園對六四死難者的悼念活動而遭到迫害。1992年《中國學生保護法案》通過後,張偉順利申請到綠卡,得以留在美國,最終成為了一家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像張偉這樣拿到六四綠卡的中國人,當時在美國有好幾萬,他們通過這一法案留在了美國,徹底改變了自己之後的人生命運。 雖然這一法案被認為是人道主義的勝利,但也帶來了不少爭議。法案名義上是保護學生,但實際上受益者中包括許多和天安門事件無關的人,甚至還有一些偷渡客。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約有20%的受益者是通過非法途徑進入美國的,他們也因此獲得了綠卡,這在當時引起了美國國內的激烈爭論。 如今,美國對中國學生的簽證限制,與1992年的背景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年,美國基於人道主義和意識形態考量,選擇保護中國學生;今天,隨著中共的倒行逆施,和大量在美中國留學生「愛黨反美」的表現以及發現的越來越多中國留學生幫助中共竊取美國高精尖技術的現實,讓美國的態度轉向了警惕和排斥。5月28日,一名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人工智能的中國學生,因爲他的父親是中共黨員並且有敏感身分背景,而被美國吊銷了F1學生簽證。這種政策轉變,讓人不禁感嘆,歷史的鐘擺這次擺到了排斥的另一端。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看看當前的具體案例。2025年5月,美國不僅吊銷了部分中國學生的簽證,還對哈佛大學下手。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下令,終止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項目認證,理由是哈佛與中共關係密切,涉及參與維吾爾族種族滅絕的準軍事組織。這一決定,讓哈佛的數千名國際學生面臨轉學或離境的困境。 哈佛大學被指控與中共軍方背景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合作,涉嫌參與維吾爾族的強迫勞動和種族滅絕。哈佛的合作項目包括接待和培訓中共軍方成員,這讓美國政府認為哈佛違反了相關法律。 這種針對特定族群的限制,與1882年的《排華法案》有相似之處。當年,美國因為經濟競爭排斥華工;今天,美國因為和中共的意識形態對抗而限制中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