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掉头转向”入乡就业 难与更难的抉择

近日一份教育咨询机构所做的调查引发中国网民热议。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离开大城市,前往小县城就业,且就业满意度也有所提升。不过美国之音访问到的两位中国青年却认为县城里其实工资低、发展机会也少,该调查并未反映实情。4月中旬,重庆一间酒店的服务团队正准备接待来自德国的商务代表团,21岁的观光系本科生魏同学也是其中一员,他和所有参与产学合作实习的同学都绷紧神经,准备迎接这场硬仗。 毕业后进城还是下乡? 中国大学生焦虑 忙碌之余,魏同学却说自己和大部分即将大学毕业的同学一样,对未来感到很“懵”,陷入要在城市或县城就业的两难。 以重庆为例,青年就业必须在主城区和诸如云阳、奉节等县城之间抉择。魏同学表示城市岗位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但县城的职缺技术含量低,难与本科专业匹配,且没有提升空间,令即将踏入社会的他很担心,自己学的旅游管理专长,却可能去服装工厂工作,因为“大材小用”是县城就业的常态。 相比魏同学的焦虑,中国高教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蓝皮书》却称,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县城就业的比例上升明显,从2018年的20%上升至2022年的25%。 此外,就业满意度也在五年间提升9%;专业相关度的比例则稳定保持在70%。 《中国网》17日更称“一线大城市近年不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职涯首发地”,反而掀起县域就业的新潮流,报导称“入乡就业”背后是地方政府红利的倾斜,与对理想生活追求的双重“加持”。 对此,魏同学无奈表示与现实有极大差距。他说,大城市的推力固然让很多毕业生留在离家近的本地县城,但县城工作机会少、工资低、产业贫乏,除了政府机构外,私企很难在当地发展。 再者,魏同学说,县城普遍负债,就业政策无法落实,很多青年只能做收入不稳定的日结临时工。就他所知,若非党员或公务员单位编制,没有人脉关系,很难得到资源,社会福利也轮不到年轻人。 魏同学告诉美国之音:“除非我是资源很雄厚,要么就是你是属于体制内的人,你的父亲辈是当官的那种官二代。上面不改变,我们是没办法了,就是我们想改变,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比我大一点的年纪也没有什么好的工作,有些甚至还没有找到工作,还在家里面躺平这种状态。我感觉这个未来就没有希望了,毕业即失业。” 调查指县城收入稳步提升 大学生叹: 张着嘴乱讲 魏同学还说,就连重庆也是物价全面上涨,工资却十年都没有涨过,在重庆主城区从事观光服务业的师兄师姐,月薪约人民币2,000至3,000元,县城工资却仅有1,000到1,500元。在他看来,官方数据就是“张着一张嘴乱讲”的虚假信息。 相比大学生的实际感受,麦可思数据显示,县城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稳步提升,从2018年4,640元上升到2022年5,377元,两者间有不小的落差。 以他在重庆就读的学校为例,一班50名毕业生,顶多25人有就业机会,少数人能继承家产,剩下的找不到工作就回家躺平。他们真实的感受是中国政府不会承认的“失业率高达50%”。 他表示,很多在上海、北京工作的朋友,过去收入不错,但现在经济不景气难生存,估计再硬撑两年也会陆续返乡。 在魏同学的生活经验中,留在县城是许多人迫于生活压力的无奈选择,他们努力后没有效果、对生活失去信心,只好放弃目标,选择躺平。 中国媒体有关“县城就业更具性价比”的报道也在微博上引发热议。博主烨磊新蕾说,“县城体制内就业不是想进就可以进去,教育医疗资源也不行”。